誰在 2025 年擁有最多的比特幣
比特幣的持有狀況依然是加密貨幣世界中最令人著迷的謎團之一。由於區塊鏈技術的匿名特性,幾乎不可能準確得知誰控制了哪些錢包地址。錢包地址通常由一串隨機的英文字母與數字組成。這樣的設計保護了用戶的隱私,但也讓了解真實的財富分佈變得困難。
主要的比特幣持有者格局不斷變化。企業會根據市場狀況調整持倉;政府則透過司法程序查封與拍賣比特幣;而個人巨鯨則默默地累積或分散其資產。儘管存在這些變數,透過區塊鏈分析與公開披露,仍能描繪出主要持幣者的輪廓。
整體而言,比特幣的持有者可分為三大類。個人巨鯨掌控龐大的私人財富;企業則將比特幣作為財務儲備或業務資產;政府則透過執法行動與戰略性收購持有部分比特幣。這三個群體合計控制了數百萬枚比特幣,總價值高達數千億美元。
查看 BTC 價格
BTC()價格
中本聰的神秘持幣
中本聰被認為是目前最大的比特幣持有者,估計擁有約 110 萬枚比特幣,分佈於大約 22,000 個錢包地址中。這些比特幣都是他在加密貨幣誕生初期自行挖掘的,當時幾乎沒有人真正理解或關心這個加密貨幣。
這些中本聰的比特幣至今完全未被動用,自挖出後從未有過任何轉移紀錄。這在金融史上是極為罕見的現象。比特幣的創造者擁有約佔總供應量 5% 的資產,卻從未花用過其中任何一枚。許多人相信這些幣將永遠不會被移動,有人認為中本聰可能已遺失私鑰,也有人相信他是刻意選擇讓這些比特幣永遠保持沉睡。
一旦中本聰的錢包出現任何活動,整個加密貨幣市場都會震動。即使只是小額轉帳,也足以引發劇烈波動。若市場誤以為中本聰準備拋售,大量投資者恐慌出逃,價格可能暴跌;反之,若只是少量移動,也可能被視為利好而推升價格。這種不確定性讓比特幣市場同時具備穩定與緊張的特質。
主要個人級比特幣巨鯨
「巨鯨」一詞通常指持有至少 1,000 枚比特幣的個人。這些大型持幣者的交易行為往往足以左右市場走向,目前已有數位知名人士公開其持倉狀況。
溫克萊沃斯雙胞胎兄弟(Cameron 與 Tyler Winklevoss)合計持有約 70,000 枚比特幣。他們因 Facebook 訴訟和解而獲得早期資金,並在此後成為最早投入比特幣的知名投資人之一。兩人於 2015 年創立了 Gemini 交易所,其持幣量使他們成為全球最知名的個人級比特幣持有者之一。即便歷經多次牛熊循環,他們始終未曾出售。
創投家 Tim Draper 則在 2014 年以拍賣方式購入至少 29,500 枚比特幣。這批比特幣是美國法警署拍賣自「絲路」暗網交易平台的查封資產。Draper 當時支付了約 1,800 萬美元,這些幣如今價值超過 30 億美元。他至今仍是比特幣最堅定的支持者之一。
MicroStrategy 執行長 Michael Saylor 在 2020 年最後一次公開聲明中透露,個人持有 17,732 枚比特幣。他不僅是比特幣的企業級推廣代表,也將個人資產與公司龐大的比特幣儲備區分管理。他在業界的影響力早已超越其個人持幣規模。
企業持有的比特幣儲備
截至 2025 年,MicroStrategy 是全球持有比特幣最多的企業,約有 63 萬枚。該公司率先將比特幣作為企業儲備資產使用。執行長 Michael Saylor 將 MicroStrategy 從一家軟體公司轉型為比特幣投資載體,並透過發行債務與股票持續購買比特幣。

公開上市的比特幣儲備公司,圖片來源:BitcoinTreasuries.Net
Marathon Digital Holdings 透過自家挖礦業務持有約 4.8 萬枚比特幣。公司採取「挖礦後長期持有」策略,押注比特幣的長期價值增長,而非短期現金流。
2021 年 2 月,特斯拉宣布以 15 億美元購買比特幣,震驚全球。雖然之後賣出大部分持幣,但截至 2025 年仍保留約 11,500 枚。Elon Musk 對加密市場的影響早已超越特斯拉企業層面。
以下是其他主要企業持幣情況對比:
| 公司 | 比特幣持有量 | 業務類型 |
| Block Inc. | 8,692 枚 | 數位支付 |
| Galaxy Digital | 6,894 枚 | 加密金融 |
| Trump Media & Technology Group | 15,000 枚 | 媒體與科技 |
| 私人企業合計 | 426,298 枚 | 多元產業 |
私人公司合計約持有全部比特幣供應量的 2.03%。其中包括 Block.one、Tezos Foundation 與 Tether Holdings 等機構。
全球各國政府持有的比特幣
政府主要透過執法查封累積比特幣。犯罪活動使用比特幣往往最終被查扣,也有部分國家採取戰略性挖礦或購買計畫。
美國目前是持有量最多的國家,但數據存在爭議。外部追蹤者估計美國擁有 198,012 枚比特幣(價值約 218 億美元),但官方文件僅顯示 28,988 枚(約 34 億美元)。這一巨大落差引發了關於美國真實持幣規模的爭論。
中國持有約 194,000 枚比特幣,來源包括 2021 年禁礦後政府查封的非法礦場,以及詐騙與刑事案件沒收資產。由於官方幾乎不對外披露,實際持幣情況仍不透明。

各國政府比特幣持有量,圖片來源:BiTBO
英國因執法行動控制了 61,245 枚比特幣;烏克蘭持有 46,351 枚,主要與網路犯罪有關;甚至北韓也被指擁有約 13,562 枚,來源多樣。最令人意外的是不丹,該國透過秘密的水力挖礦計畫累積了約 11,286 枚。
薩爾瓦多在各國中最具代表性。該國作為國家政策直接購買 6,257 枚比特幣,並於 2021 年將比特幣定為法定貨幣。總統布格磊(Bukele)至今仍持續以國家金庫名義購幣,全球尚無其他國家採取如此直接的方式。
美國戰略比特幣儲備
2025 年 3 月,川普總統透過行政命令設立「戰略比特幣儲備」(Strategic Bitcoin Reserve),旨在整合所有美國政府機構沒收的比特幣。這項概念類似於傳統的黃金儲備體系,例如 Fort Knox。這些數位資產將作為長期的主權價值儲備。
該儲備不包含仍在法律訴訟中的查封比特幣,僅納入已最終歸屬政府的沒收資產。這些比特幣不會被出售,而是永久作為國家數位儲備保存。這代表美國政府對加密貨幣態度出現重大轉折。
此構想最初由參議員辛西婭·盧米斯(Cynthia Lummis)與多位國會比特幣支持者提出,他們認為美國需要為未來經濟建立數位資產儲備。行政命令將這項願景化為現實,但在執行過程中暴露了追蹤與協調上的嚴重問題。
美國比特幣持有爭議
美國政府持有比特幣的實際數量存在巨大落差。川普任命的加密政策主管 David Sacks 在 3 月宣布戰略儲備時,估計政府共持有約 20 萬枚比特幣,並承認尚未進行全面審計。
外部追蹤平台支持這一高估值說法。Arkham Intelligence 追蹤疑似由政府控制的區塊鏈錢包,顯示約 20 萬枚持幣;BiTBO 則在 2025 年 10 月 24 日報告數量為 198,012 枚,按每枚 110,379 美元計算,總價值約 218 億美元。
然而,隨後的資料揭露引發震撼。獨立記者 L0la L33tz 根據《資訊自由法》(FOIA)向美國法警署申請資料,結果顯示政府實際持有僅 28,988 枚比特幣,約佔原估值的 15%,按現價僅值 34 億美元。
參議員盧米斯對此結果表示震驚。她是戰略儲備法案的共同起草人,但對實際持幣量並不知情,批評此情況是「重大的戰略失誤」,將使美國在比特幣競賽中落後數年。
理解「查封」與「沒收」的差別
估值落差的根本原因在於法律定義的不同。多數人並不了解「查封」與「沒收」資產的關鍵差異。
查封的比特幣代表執法單位暫時控制了資產,但法律程序仍在進行。原持有人可能仍有申訴權,案件仍可上訴,這些資產處於法律灰色地帶。FBI、DEA 或其他機構雖保管這些比特幣,但尚未正式歸屬政府,因而無法出售或納入儲備。
沒收的比特幣則是已完成所有法律程序,法院裁決已生效,政府擁有完整所有權。僅有這些資產可納入戰略儲備,美國法警署負責管理這些最終歸屬政府的比特幣。
L0la L33tz 清楚指出:「被查封的幣似乎並非完全屬於政府,因此不能出售。」公眾追蹤平台往往忽略這一點,將所有由政府控制的錢包一視同仁,導致數據高估。
《Bitcoin Magazine》的 David Bailey 也補充了另一層複雜性:託管轉帳會干擾鏈上分析。政府內部錢包間的轉帳會被誤認為新增持幣,導致持倉數量被誇大。法律模糊與技術誤判的雙重因素,使得整個數據出現嚴重偏差。
比特幣儲備爭議時間軸
FBI 從「絲路」暗網查封超過 144,000 枚比特幣
史上最大規模的政府比特幣查扣行動
美國法警署拍賣「絲路」案件查封的比特幣
Tim Draper 購得超過 29,500 枚比特幣
川普特赦「絲路」創辦人 Ross Ulbricht
「絲路」創辦人獲釋出獄
行政命令建立戰略比特幣儲備(Strategic Reserve)
David Sacks 估計政府持有約 20 萬枚比特幣
FOIA 文件揭露實際持有量僅為 28,988 枚
持幣數據落差引發巨大爭議
外部追蹤平台顯示持幣量為 198,012 枚
強化市場對高估值的猜測
美國司法部在歷史性行動中查扣價值 150 億美元的比特幣
此次查扣總價值約 150 億美元,成為史上最大規模的比特幣沒收案件之一,可能徹底改變美國的加密資產儲備結構
比特幣價格的潛在影響
大型持幣者的行動足以撼動市場。中本聰持有的 110 萬枚比特幣構成了長期潛在壓力,只要有任何移動都會引發劇烈波動。各國政府的持幣情況同樣會對市場造成類似影響。市場早已將這些大型儲備納入價格預期,一旦發現實際持幣量不符,情緒可能迅速轉變。
這場爭議也動搖了機構信心。正在考慮購買比特幣的企業會密切觀察政府動向。若戰略儲備強勁,意味著官方支持;若規模薄弱,則顯示承諾有限。美國實際持幣量將直接影響企業是否將比特幣納入財務儲備。
歷史性比特幣查封改變一切
一場前所未有的比特幣查封行動可能徹底改變美國持幣爭議的局面。美國司法部對 Prince Group 主席陳志提起刑事起訴,並提出民事沒收訴訟,查封約 127,271 枚比特幣,價值約 150 億美元,這是司法部史上規模最大的沒收案件。
這批比特幣來自 Prince Group 在柬埔寨的龐大加密詐騙網絡。該組織經營強迫勞動詐騙園區,利用被販運工人實施「殺豬盤」詐騙,從全球受害者手中騙取數十億美元。被查封的比特幣存放於非託管錢包,私鑰由陳志本人控制,目前資產已由美國政府接管。
這起案件正好體現了「查封」與「沒收」之間的差異,也是當前爭議的核心。這 127,271 枚比特幣目前「由美國政府保管」,但尚未完成法律沒收程序,因此暫時無法計入戰略儲備。案件可能需要數年時間處理,而區塊鏈追蹤平台可能仍會將其視為政府持有資產,導致估值被高估。
若最終沒收成功,這批比特幣將使美國官方持幣量從 28,988 枚增至超過 156,000 枚,幾乎增加五倍,使美國接近 David Sacks 先前預估的 200,000 枚水準。時機尤為關鍵:在爭議揭露美國持幣薄弱之際,這場查封為其儲備提供了補強契機,但關鍵仍在於能否透過法律程序,將查封資產轉為正式沒收財產。
美國戰略地位的影響
這場持幣爭議揭示了美國在數位資產戰略上的深層問題。若政府實際僅擁有 28,988 枚比特幣,戰略儲備的起點極為薄弱,甚至僅略高於 2014 年某位創投家個人的購幣量。
其他國家則持續增加儲備,而美國仍在清點持幣。中國儘管官方反對加密貨幣,仍持有約 190,000 枚比特幣;甚至像薩爾瓦多這樣的小國都在持續購買。美國若仍自以為領先,實際上正逐步落後。
透明度問題也削弱了美國的公信力。區塊鏈技術的核心價值在於透明,每筆交易都可在公開帳本上查驗,但美國政府卻無法準確統計自身持幣,這樣的矛盾削弱了外界對其加密政策的信任。
政府機構間的協調失靈導致這場混亂。FBI 持有部分比特幣,DEA 亦有保管,法警署負責管理已沒收的資產,但缺乏統一的中央追蹤系統。戰略儲備的目標原本是整合所有持幣,但在此之前,必須先弄清楚實際數量。儲備建立數月後仍無人能提供準確數據,暴露了政府在數位資產管理上的嚴重能力缺陷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