其他數字貨幣現實世界資產代幣化Layer 1

Casper Network:機構級 L1,聚焦受監管現實資產代幣化

Casper 結合高擴展性、合規性與可升級智能合約,推動機構級區塊鏈與現實資產代幣化的新世代發展。

Casper Network:機構級 L1,聚焦受監管現實資產代幣化
Casper Network:機構級 L1,聚焦受監管現實資產代幣化

什麼是 Casper Network,它是如何運作的

Casper Network 是一條為實際商業應用而設計的第一層(Layer 1)區塊鏈,採用權益證明(Proof of Stake, PoS)共識機制,並以 WebAssembly(Wasm)作為智慧合約執行環境。這意味著開發者可使用自己熟悉的程式語言(如 Rust、JavaScript 或 C++)來撰寫合約,而無需學習全新的區塊鏈專用語言。

 

該網路同時支援公開與私有數據環境,讓企業能在符合法規的前提下完成資產代幣化與敏感資訊管理。儘管能應用於企業內部場景,Casper 區塊鏈仍保持去中心化與無需許可的特性,任何人都可以作為驗證者(validator)或委託者(delegator)參與網路運作。

 

CSPR 是驅動整個生態系統的原生代幣。使用者需以 CSPR 支付交易手續費,驗證者則透過質押 CSPR 來確保網路安全。代幣採通膨模型,具有固定的年度增長率,旨在鼓勵積極參與而非囤幣行為。1 枚 CSPR 等於 10 億 motes,mote 是該網路的最小單位。

查看 CSPR 在 LBank 的市場表現

$0
%
最近半年
CSPR

CSPR()價格

CSPR
() $0 24
%
%
CSPR

Mrinal Manohar 於 2018 年與 Medha Parlikar 共同創立 CasperLabs,並擔任執行長。他進入區塊鏈領域的旅程早在 Casper 之前便已開始。2006 至 2007 年間,他在卡內基梅隆大學(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)攻讀電腦科學碩士學位,期間直接與美國聯邦調查局(FBI)合作,參與身分識別與網路安全專案。這段早期接觸資訊安全挑戰的經歷,深刻影響了他日後在企業級區塊鏈架構中的設計理念。

 

自 2010 年起,Manohar 便積極參與加密領域的天使投資。他的投資組合包括 Ethereum、Tezos(XTZ)、Filecoin(FIL)與 MakerDAO 等早期專案。這些投資並非隨意選擇,而是基於對區塊鏈生態系不同痛點的洞察。他從觀察這些專案的成長與挑戰中汲取經驗,最終將這些學習融入 Casper 的設計中。他深知企業對區塊鏈採用的猶豫,以及必須排除的制度與技術障礙。

 

Manohar 對 Casper 的願景體現了他「合作而非競爭」的信念。他曾表示:「我們不認為這是區塊鏈對抗 IBM 或 Microsoft,相反地,我們應該合作——你們了解企業需求,而我們理解分散式系統。」這一理念推動了 Casper 專注於企業整合與合規性的發展方向。該網路並不試圖取代現有系統,而是提供能與傳統企業技術並行運作的區塊鏈基礎設施。

 

2025 年 9 月,CasperLabs 轉型為 Prove AI AG,象徵著新篇章的開啟。Manohar 雖然將重心轉向人工智慧治理領域,但他為 Casper 奠定的技術基礎仍持續發揮作用,並由社群與 Casper Association 延續推進。他設計的架構支撐了網路在受監管資產代幣化領域的發展,而他強調的「可升級合約」與「合規功能」如今更顯重要,隨著 Casper 加入 ERC-3643 協會,該技術正推動區塊鏈朝向受監管代幣化與企業級應用的未來前進。

了解 Casper 2.0 升級及其影響

Casper 2.0 是自主網上線以來最大的一次協議升級。此次升級將原本的 Highway 共識機制更換為全新的 Zug 協議。Zug 結構更簡潔、效率更高,不僅提供更強的安全保障,同時也降低了系統複雜度。

 

新的交易模型(Transaction Model)取代了舊的 Deploy 系統,使用者可以透過更多方式與區塊鏈狀態互動。交易處理更有效率,整體性能顯著提升。升級還引入了「Casper Sidecar」組件,將 RPC 服務與主節點軟體分離,使開發者能更容易除錯,並能獨立升級各個組件。

 

智慧合約現在支援原生事件(Native Events),讓追蹤鏈上活動的應用可降低 Gas 成本。新引入的 Binary Port 使節點之間能以二進位格式進行通訊,取代過去的 JSON,讓資料傳輸速度更快、網路擴展性更佳。

 

其中最具使用者友善性的改進是「手續費移除」機制。一旦治理啟用,使用者將不需直接支付交易費。相反地,系統會暫時凍結代幣,區塊提案者則獲得驗證者積分,提升他們未來產塊的機率。此設計大幅降低了新手用戶在 Gas 管理上的操作門檻。

Casper 上的可升級智慧合約運作方式

Casper 的智慧合約能在不改變地址的情況下升級,這解決了區塊鏈開發中的一大痛點。多數區塊鏈在修復錯誤或新增功能時,必須重新部署新合約,使用者也被迫遷移至新地址。

 

Casper 的合約套件結構會在鏈上保留所有歷史版本,第三方應用仍可透過相同的入口繼續運作。開發者能即時推送更新,而使用者體驗不受影響。所有合約版本都被永久記錄於區塊鏈上,這種透明性可防止惡意升級,因為任何人都能驗證變更內容。

 

可升級合約對受監管資產的代幣化至關重要。金融監管規則經常變動,代幣發行方必須隨時更新智慧合約以符合新要求。Casper 的設計讓發行方無需強制代幣遷移或破壞現有整合,即可完成合規更新。

Casper Network 進軍受監管代幣化領域與 ERC-3643 標準

Casper 與 ERC-3643 協會的合作,標誌著其向機構採用方向的戰略轉型。ERC-3643 是一個開源框架,用於發行符合法規的代幣,並已獲全球多個金融機構與監管機關認可。

 

ERC-3643 內建多項關鍵合規功能:

 

  • 用戶身分驗證(KYC)
  • 反洗錢審查(AML)
  • 投資者資格驗證
  • 依法規設定的轉帳限制
  • 自動化合規報告

 

Casper 在實現 ERC-3643 標準方面具備獨特優勢。其作為非 EVM 區塊鏈,以驗證者治理的方式運作,且總部設於瑞士,擁有明確的監管環境,這些因素有助於贏得傳統金融機構的信任。

 

合作讓開發者能直接在 Casper 上發行符合 ERC-3643 的合規代幣,發行方也可利用 Casper 的可升級合約靈活應對監管變化。未來計畫還包括與以太坊及其他區塊鏈之間的跨鏈橋接,進一步推動受監管代幣化生態的發展。

 

現實世界資產(RWA)代幣化的代幣標準,圖片來源:ERC3643

現實世界資產(RWA)代幣化應用場景

代幣化正在徹底改變人們擁有與交易資產的方式。高價值資產可透過「分割所有權」變得更易取得。例如,一棟價值 1,000 萬美元的建築可以被拆分成數千枚可負擔的代幣,小型投資者因此能參與過去僅限於大型機構的市場。

 

隨著代幣化發展,圍繞資產而生的自我維運型微型經濟體逐漸形成。社群可共同擁有當地資源,並直接分享收益。來自這些資產的收入會自動流向代幣持有者,智慧合約負責自動化分配,無需中介機構參與。

 

去中心化的代幣化資產市場可在全球 24 小時不間斷運作。相較之下,傳統股票市場受限於交易時段與地理區域,而代幣化證券則能跨境持續交易,結算時間從數天縮短至數分鐘。

 

Casper 的基礎架構同時支援公有與私有的資產代幣化模式。公有代幣可於去中心化交易所自由交易,而私有代幣則限制僅限合格投資者轉讓。這兩種模式可在同一條區塊鏈上高效共存,兼顧開放性與合規性。

CSPR 代幣經濟(Tokenomics)

Casper 採用與比特幣固定供應量不同的通膨型經濟模型。新代幣會以預先設定的年度發行率鑄造,這一設計旨在維持網路健康與長期活力。通膨模型能抑制被動持幣行為。代幣持有者必須進行質押或委託,才能維持購買力,從而促進更多人參與網路安全維護。驗證者與委託者的數量越多,網路的去中心化程度與安全性就越高。

 

獎勵分配給負責保護網路的驗證者與委託者。驗證者可獲得區塊獎勵與交易手續費;委託者則按比例獲得獎勵,扣除驗證者的佣金後發放。這樣的機制形成了長期且可持續的參與誘因。

 

由於通膨部分補貼了網路運營,Casper 的交易手續費維持在極低水準。使用者支付的轉帳費與合約執行費用微乎其微,使應用開發者能以更低成本擴展業務,不受高 Gas 費限制。這種經濟架構比依賴手續費的模式更有利於現實世界應用的落地。

技術架構與開發者體驗

WebAssembly(Wasm)是 Casper 技術棧的核心。開發者可將現有程式編譯為 Wasm,無需學習新的區塊鏈語言。主流開發框架與函式庫幾乎可直接使用,只需極少修改,使團隊能快速從傳統開發過渡到區塊鏈開發。Casper 的虛擬機能高效處理 Wasm 位元碼,智慧合約執行效能穩定且可預測。Gas 成本在不同操作間保持一致,開發者能在部署前準確預估費用。

 

Casper 2.0 引入了尚待啟用的 VM 2.0 功能,允許多個虛擬機同時運行,並確保向下相容。舊合約可繼續執行,新合約則能使用更先進的功能。這種架構為未來的新標準與技術升級預留空間。帳戶與合約的統一設計簡化了開發模型。所有元素都被視為具一致行為的「AddressableEntity」。這讓開發者能撰寫更簡潔的程式碼,減少邊緣案例;使用者體驗也因此更直覺,互動過程更流暢。

治理架構與社群領導

Casper 的治理由瑞士的非營利組織「Casper Association」主導。該協會在 2025 年 9 月 CasperLabs 轉型為 Prove AI AG 後,正式接手成為主要開發與治理機構。

 

社群治理機制包括:

 

  • 驗證者對協議升級進行投票
  • 代幣持有人參與關鍵決策
  • 技術委員會負責具體改進提案
  • 生態系補助計畫支持開發者與專案
  • 開放論壇提供討論與提案空間

 

驗證者在治理中扮演關鍵角色,他們對協議參數與升級進行表決,並以技術專業引導網路演進。代幣委託者則可透過質押分配影響驗證者選擇,形成技術與經濟利益兼顧的平衡治理體系。隨著越來越多獨立開發者貢獻代碼,Casper 的去中心化程度不斷提升,網路已不再依賴單一公司推動發展。

Casper Network 的發展歷程與里程碑

CasperLabs 成立

CasperLabs 正式創立,致力於打造企業級區塊鏈基礎設施,核心理念源於以太坊 CBC Casper 的理論架構。

2018 年

A 輪融資

公司完成 1,450 萬美元 A 輪融資,為後續協議研發奠定基礎。

2019 年中

發佈白皮書

發表 Highway 協議白皮書。

2019 年底

在瑞士成立 Casper Association

該協會負責監督治理與去中心化工作,並從 CasperLabs 接管了相關的知識產權。

2021 年

主網啟動

Casper 主網正式上線,創世區塊誕生。

2021 年 3 月 31 日

擴展 DeFi 功能

增加支援去中心化金融應用,包括 NFT 市場與去中心化交易所。

2022 年

治理轉型

開始向社群治理過渡。

2024 年

Casper 2.0 上線

完成向社群主導治理的轉型。

2025 年 5 月

CasperLabs 更名為 Prove AI AG

重心轉向在 Hedera 網路上開發 AI 治理產品,並將 Casper 網路的開發主導權交由 Casper Association。

2025 年 9 月

正式成為 ERC-3643 協會成員

加入 ERC-3643 協會,推進受監管資產的代幣化發展。

2025 年 10 月 8 日

市場定位與競爭分析

Casper 在區塊鏈領域中佔據獨特的位置。大多數第一層(Layer-1)網路要麼專注於去中心化,要麼偏重企業功能;而 Casper 兼顧兩者,毫不妥協。該網路在保持無需許可、開放參與的同時,也能滿足合規性要求。其非 EVM 架構使 Casper 與眾多以太坊分支項目區別開來。獨立設計的架構讓升級型智能合約等創新得以實現,開發過程不受維持 EVM 相容性的限制。不過,未來的跨鏈橋仍將實現與 EVM 生態的連接。

 

截至 2025 年 10 月,市場條件顯示區塊鏈應用持續升溫。比特幣已達 12.5 萬美元,以太坊突破 4,500 美元。機構資金的進場帶動了對合規基礎設施的需求。Casper 專注於受監管代幣化的方向,正與這一趨勢相符。

 

競爭主要來自其他企業級區塊鏈,如 Hedera 和 Hyperledger。然而,Casper 的公鏈性質與無需許可的運作機制構成其優勢。企業可以獲得企業級功能,而不必犧牲去中心化。這種混合模式吸引那些同時看重安全與合規的組織。

未來路線圖與生態發展

近期重點是穩定 Casper 2.0 主網。該版本仍在測試網進行持續測試,待最終部署完成後,治理機制將啟用進階功能,例如取消手續費。這些升級都能在不中斷網路運作的情況下進行。跨鏈互通性是開發藍圖中的核心。與以太坊(ETH)的橋接將允許 ERC-3643 代幣在不同鏈間自由流通,從而提升資產的流動性,使 Casper 成為合規跨鏈轉移的樞紐。

 

開發者工具的改進持續推進。更完善的文件協助傳統開發者入門,SDK 更新簡化常見操作,測試框架則縮短開發時間。這些投入將有助於自然壯大開發者社群。合作夥伴的拓展將加速實際應用落地。金融機構需要符合監管要求的區塊鏈基礎設施,而 Casper 的合規導向吸引了企業客戶。每一次成功的導入案例都將提升其市場信譽,推動後續合作,隨著更多資產在 Casper 上實現代幣化,網路效應也將不斷增強。

常見問題

什麼是 Casper Network?
CSPR 代幣的用途是什麼?
誰創立了 Casper Network?
Casper 上的 ERC-3643 是什麼?
Casper 與 Ethereum 有何不同?
Casper 能否與其他區塊鏈連接?

線上客服

客服團隊

剛剛

親愛的 LBank 用戶

我們的線上客服系統目前遇到連線故障。我們正積極修復這一問題,但暫時無法提供確切的恢復時間。對於由此給您帶來的不便,我們深表歉意。

如需幫助,您可以透過電子郵件聯繫我們,我們將盡快回覆。

感謝您的理解與耐心。

LBank 客服團隊